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青铜器既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物质载体,又是特殊的工艺美术品,同时又兼有日常生活用具的功能。青铜觚就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酒器。其发展历史极为漫长,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时期就有青铜觚的出现,而后经商周、春秋战国得到完美发展,至汉陶器发展至臻完美而逐步退出。 青铜觚除了用作酒器外,还可以用来装饰、馈赠、祈求吉福、传达情谊。因此与凝重深沉、内涵深厚的青铜鼎等礼器相比,青铜觚更多地表现出赏心悦目的特点,并蕴涵...
簋,在青铜器的铭文中称作“”。簋作为礼器自宋代以来被学者误称为“敦”,后来清代的学者为之正了名。将“”辨为簋。簋字从“竹”部,由此可知原始的簋可能是用竹子编的,但一直没有发现过实物,现在可以看到的较早的是陶质的簋。河南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的陶簋是簋的早期实物。四川的大溪文化、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福建的昙石文化及江西修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有陶簋出土。 簋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
我本人长期从事青铜学的业余研究和收藏活动,从老师那学习到的知识,加上长期实践并与民间的“野战排”出身的收藏者常常切磋技艺,对商周时期泥范法铸造出的青铜器,都有共同的思维定式,认为没有一模一样的。但是有基本相似,近看不一,大小重量有区别的青铜器如:春秋战国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则另当别论。2003年元月19日轰动全国的陕西省眉县杨家村出土的青铜器,共有27件,件件有铭文,有三个大鼎,形制、纹饰基本一致,...
青铜爵,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是中国古人的饮酒用具,相当于后世人们喝酒使用的酒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里均出现爵的象形文字,和爵的实物十分相似。 爵,人类的第一只酒杯。“加官晋爵”、“侯爵”、“爵位”…… 成功和发达的标志一直与爵相依相傍,难舍难离。青铜爵盛满了华夏文明、沧桑辉煌,也盛载着至尊至贵、如意吉祥,置酒其间,史前的气息,又立刻会迎面扑来,飘香云空。而把爵问天,极目宇宙,一切的...
24日记者从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获悉,工作人员在开展文物保护日常保养工作时意外发现一尊造像,约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 据介绍,此像没有被日本学者的十六卷本《云冈石窟》记录,也不是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提到的大小造像51000余尊的之一,系最新发现。其雕刻位置十分隐蔽,与其他造像相比有着特殊意义。 该造像雕刻于云冈石窟一个梁孔内,风化严重。长圆脸,额头中央突出一圆形发髻,五官...
记者24日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专家在对南昌瑶湖吕蒙岗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与整理时,发现了13座新石器晚期墓葬群,并首次发现新石器晚期半地穴式房址。 因南昌航空城瑶湖机场建设的需要,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南昌市博物馆,组织文物考古队,于2017年2月至7月,对南昌瑶湖吕蒙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与整理。 吕蒙岗遗址位于江西南昌市高新区麻丘镇广安村委孙...
记者24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丝路明珠:敦煌石窟在威尼斯》展览于近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开幕。通过敦煌壁画及彩塑临品、复制洞窟,从历史、地理、艺术、科学保护等多方面表现敦煌的过去与现在,传递别样的丝路文化情愫,呈现千年敦煌文化的积累沉淀。 由敦煌研究院、威尼斯大学和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本次展览,运用敦煌艺术作品、原大临摹复原整窟模型、高保真图片资料、多媒体影片、线上线下的展览互动为...
记者21日从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了解到,雄安新区在全域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把与老百姓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承载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和非物质文化记忆列为普查和保护对象,分门别类建档“存根”。截至目前,共登记不可移动类遗存592处,可移动类遗存345件(套)。 2018年初,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全域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这是一次全方位的乡土文化调查登记和传...
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发掘全面揭露了高陵陵园的主要结构,考古人员认定,曹操高陵并非“不封不树”,而是肯定存在地面建筑,不过后世曾存在“毁陵”行为,致使地面建筑荡然无存。 郑报融媒记者 秦华 曹操高陵主要包括5个部分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为配合高陵保护展示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钟秀园内,一批老建筑已陆续在此“安家”。 途经龙湾区瑶溪街道龙永路,市民会发现,温州市委党校东边的绿地公园里有施工队正在作业,原来,龙湾区城中村改造中被拆除的部分老门台,要被集中迁移安置在此,打造“龙湾门台公园”。而同在龙湾区瑶溪街道,位于瑶溪村蜈蚣山南麓的明代罗峰书院(贞义书院,由张璁建于正德十三年)遗址——钟秀园内,2016年拆迁的一批清代、民国民居已动工迁入,不久后,将在园内形成一道古...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庐博物馆联合编著,仲召兵主编的《小青龙》报告,已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文字部分184页,图版103页。报告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述,桐庐县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及小青龙遗址的地理环境、发现、发掘与整理经过。第二章遗址地层堆积、地层及地表采集遗物并分析了遗址的形成过程。第三章良渚文化遗存,分墓葬、灰坑、烧火坑、建筑遗迹四节予以介绍,除灰坑择要介绍外,其他遗迹均逐一、...
刚刚过去的戊戌狗年春节,中国港口博物馆举办了“锣鼓喧天震声响、海丝升帆送祥福”的新春民俗嘉年华活动,七天假期里共接待了1.6万余名游客。 《我从远古来——史前宁波人的生活》在春节期间迎来了一个新的参观高峰,“在网上看到这个展览,春节就特地带家人过来看看我们宁波的历史。”住在苏州的宁波人王先生慕名前来。除了欣赏精美的展览,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阳光大厅的新春民俗嘉年华。该活动用古船制作、茶道文化...
南宋双耳四足青铜方鼎 说起苍南,也许您最先想到,也许是金乡的那座几度被毁几度重修的文昌阁,也许是蒲城那座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抗倭城堡,也许是桥墩的保留着依山而筑的300余间清初样式古建筑的碗窑古村…… 但是,本期《温州宝藏》栏目,我们要为您讲述的却是这些故事以外的另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尊南宋双立耳青铜方鼎。 虽说是鼎,但它体型却格外地“迷你”。那么,当时的工匠为何将它做成这般...
石鼓文是石刻文字之祖 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童衍方文艺大师工作室联合举办的《石鼓墨影——明清以来〈石鼓文〉善拓及名家临作展》正在天一阁博物馆展出,各种版本摹刻精良的《石鼓文》善拓及吴昌硕、翁同龢等名家临作让人大饱眼福,不少珍贵的拓本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地。114件展品中有15件来自天一阁,大部分展品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即阮元摹刻天一阁藏北宋拓本。春节期间,此重量级展览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参...
迎新春,旺狗来送福。这边,“汪汪•旺——2018狗年贺岁展”正在浙江自然博物馆1B临展厅内如火如荼地开展。那边,为迎接戊戌狗年的到来,展示独具中国特色的生肖犬文化,宁波博物馆内也有一场别具一格的狗年生肖展。正在宁波博物馆一楼西临展厅内开展的《骏犬啸天——戊戌狗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牵头组织,全国21家博物馆联合举办。 自古以来,无论农耕还是游牧,狗都担负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